|
|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宣传,是解放军报近期比较成功的一个系列报道。作为参与者,深深感到围绕重大新闻事件,紧贴读者需求,充分发挥报纸媒体的特长,深入开掘、合理配置新闻资源,搞好纵深报道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一条好途径。
与广播电视"滚动播出"比,报纸宣传在时间上不占先机,但它可以把不同的信息综合起来,给读者形成完整形象---
扬长避短,抢占新闻的"第二落点"
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宣传,题材重大,千年难逢,各媒体之间竞争激烈。可报纸由于受出版日期的限制,难以在新闻第一时间把握先机。
算一笔账,这次"神舟"五号首次载人飞行,从发射到着陆一共21小时23分。10月15日凌晨杨利伟出发前往发射场,我们当天的报纸刚刚印完;10月16日我们仅仅来得及报道发射成功,而杨利伟已经着陆。刚开始,我们提出了"出号外"、"出晚报"两种追求时效性的方案,均被社领导否定了。社领导说,报纸再快比不过电视、广播、网络,关于第一名航天员是谁、发射是否成功、着陆是否顺利,绝大多数读者早就从电视和广播上知道了,我们一厢情愿搞这样的方案,看起来是追求时效性,其实是"起个大早,赶个晚集"。与其这样,不如搞我们报纸擅长的深度报道,在兼顾新闻时效性"第一落点"的同时,抢占新闻深度报道的"第二落点"。
沿着这样的思路,社领导指导我们从不同角度围绕读者关心的问题组织稿件。我们预计,广播和电视在这一天中大多采用"滚动播出"的形式,这种方式固然快捷,但难免零碎。我们报纸虽然出得晚一点,但是可以把这些信息综合起来,帮助读者形成完整印象。于是,我们采写了现场见闻《出征太空》、长篇通讯《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全景实录》,从航天员出征、飞船起飞到着陆,按照飞行的时间节点再现惊心动魄的飞天全貌。在其它版面,我们也组织了一系列深度报道:如《中国飞天"第一人"》,介绍了首飞航天员杨利伟的个人履历、选拔过程;《亲人为你壮行》、《乡亲眼中的杨利伟》、《杨利伟父母观看飞船发射侧记》分别介绍了亲朋好友对杨利伟的评价与勉励;《中国第一代航天员诞生记》、《七大系统托举神舟飞天》,介绍了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后珍闻。同时,我们还汇集了三军将士对于我国成功发射飞船的反响,采编了一个版的综合报道《飞船遨苍穹 三军尽开颜》。打开10月16日这天的报纸,一共12个版,从不同角度报道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盛况,版面漂亮、气氛热烈、图文并茂,满足了读者多层次的需求。中宣部《新闻阅评》认为:军报对载人航天这一重大事件进行了全景式、纵深式、立体式的报道,大多是独家报道,版面气势磅礴,文章有血有肉,有很强的可读性。
深度报道是报纸的一大优势,要发挥好、利用好,就必须从全局上优化新闻资源---
加强策划,搞好新闻资源的纵深排列
报纸在深度报道上有优势,要把这个优势发挥好、利用好,就必须从全局上优化新闻资源的配置。这次宣传,我们用"排队"的办法,把报道篇目依据新闻的内在逻辑进行纵深排列,制成一张大表,值班社领导、总编室、军事部、记者部的领导和有关编辑、记者人手一份,计划落实到人头、篇目、截稿时间。
"细起来",才能"深下去"。发射"神舟"五号的前一天,社领导果断调整版面,用《军事科技周刊》4个整版刊登了《中华民族的飞天之路》、《世界载人航天里程》、《前景广阔的载人航天事业》、《托举"神舟"的人们》等4篇背景式的稿件,上下五千年、纵横全世界,既介绍背景、普及知识,又起到了营造声势、搞好宣传铺垫的作用,有心的读者可以从中推断出"神五"发射已经箭在弦上了。
发射"神五"当天,社领导又调兵遣将,派遣记者分别到飞船主着陆场、北京西郊机场、迎接杨利伟车队沿途和北京航天城等候杨利伟,现场采写组合成《祖国拥抱飞天英雄》的长篇纪实报道。在策划这篇稿件时,我们不满足于写表面的欢庆热闹,而是要求记者把笔触延伸到迎接英雄的台前幕后,写祖国人民对英雄发自内心的崇敬和鲜为人知的珍闻。结果,记者杜献洲、丁海明等捕捉到了航天城的老专家为迎接英雄归来,打开了珍藏30年的茅台酒、两位总指挥签署"交接书"、北京出租车司机说杨利伟等独家新闻,编辑武天敏还急中生智,"闯"进了送杨利伟回航天城的彩车,在全国新闻媒体中第一个披露了杨利伟在进入轨道时写的一句话"为了全人类的和平和进步,中国人来到太空了!"这句话很重要,也很经典。就像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当年登月说的"个人迈出一小步,人类跃出一大步"一样,揭示了我国进行载人航天工程的宗旨。
此外,我们还设身处地考虑读者的心理,在确保不泄密的前提下,组织了带有传奇色彩的报道《中国航天员训练生活写真》,还配发了新闻评论《奇伟之观在险远》,画龙点睛地告诉读者"探索与风险相伴,成功与艰难相随"的道理,鼓舞官兵勇敢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。
这样,我们这两天的报纸从内涵上就远远不是飞天一个主题了,而是透过一个新闻,带出一串新闻。如果说,电视和广播偏重于以时间为序的新闻线性排列,我们则强调以新闻事件为核心的辐射排列,伸出多个触角描写新闻、感知新闻、解读新闻、思考新闻。这样,我们的报道就有深度、有广度、有"嚼头"了。
当今时代,新闻受众的口味变高,往往不满足于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,深度报道必须---
保持后劲,不断捕捉新的新闻热点
深度报道,好在深入,难也在深入。去年11月展开的"航天英雄"杨利伟和"英雄航天员大队"的典型宣传,我们就遇到了这个麻烦。关于杨利伟的事迹,前期报道已经披露了很多,况且事隔一个月,读者关心的热度已经逐渐冷却,要把这把火再烧起来,非得有新的新闻热点,否则就是"炒冷饭"了。
为此,社领导组织我们再三斟酌讨论,策划了《解读"航天英雄"杨利伟飞天壮举》的系列报道,要求我们跳出作为航天员的杨利伟,写作为一名军人的杨利伟,写他身上英雄气质的来源。在为期10天的采访中,我们与杨利伟本人和他的战友、教练、领导进行了多个回合的长谈,又挖掘出一批新鲜素材,写成《冲天一飞为中华》、《百炼成钢担大任》、《祖国托举成伟业》、《九重天路待长征》等4篇系列报道和反映航天员大队事迹的通讯《一代天骄》,分别展示了杨利伟和他的战友们的爱国情怀、坚韧斗志、谦虚品格和清醒头脑,从"任重道远"这个崭新的主题塑造了航天英雄的群体形象。稿件发表后,部队官兵来信说,从这4篇报道中,感到航天员不是"高高在上"的英雄,而是可亲可学的英雄,任何一个军人,都应该像航天员这样对待工作、学习和生活。
当今时代,新闻受众口味变高,往往不满足于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。我们进一步捕捉新热点,采写了长篇访谈录《细说飞天梦 触摸英雄心》,采取与杨利伟面对面交谈的方式,用杨利伟特有的语言深入展现英雄情怀。在这篇访谈录中,我们提问以读者关心的问题为主。比如,有的读者对杨利伟起飞的一刹那心率只有76次感到不可思议,说"就是考试还心跳加快、手心冒汗呢,身下坐着几百吨的燃料,他就不紧张?"我们在采访中,就直接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。结果,杨利伟回答得很好,他说:"我登上飞船的时候,很多老总都说他们负责的系统技术最稳定、最安全、最保险。这样的话你平时听不到,因为这些科学家说话都很严谨,这就给了我很大信心。"这个回答,一下子把几十万航天人为打造一艘万无一失的"神舟"所作出的奉献都说出来了。读者说,这篇访谈录为整个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宣传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。
通过这次宣传,笔者有这样几点感悟:
---我们常说,新闻是"易碎品",朝花夕落,"保鲜"很难。但是,求新和求深是统一的,利用好深度报道这个手段,往往就能够避免新闻宣传的短期性和表面化,从而使新闻作品产生持久深入的影响,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。
---读者的需求是深度报道的方向。深度报道讲究深入,但绝不是临渴掘井,而是要精心策划,从布局谋篇上贴近群众需求、拨动读者心弦,从官兵关心的问题入手,层层递进,推陈出新,这样才能真正"深下去"。
---重大新闻题材是深度报道的一个好平台,我们在实践中还要进一步探索深度报道的规律,把这个手段用活、用好。当前,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军事新闻报道提供了源头活水,深度报道应该扭住这个主题,为推进变革呐喊助威、鸣锣开道。
---深度报道煞神费力,需要倾注大量心血,要求军事新闻工作者有开阔的视野、敏锐的眼光、深入的思考和坚韧的耐力。因此,必须不断总结经验、加强学习、提高素质,这样才能提高军事新闻宣传的质量,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服务。 |
| |